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拿破仑 » 【正片】在线播放
亲!如【资源播放】-无法观看-或-非高清-请点击其它资源播放
例如:【无尽】无法播放可点击【闪电】
影片讲述了法国皇帝拿破仑(华金·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从士兵到帝王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了拿破仑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远见。并通过他与其唯一挚爱约瑟芬(凡妮莎·柯比 Vanessa Kirby 饰)之间复杂纠葛的传奇情史,揭露了拿破仑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更多

最近更新

HD
HD
正片
HD
正片
HD
HD
HD
HD
更多

热门推荐

HD中字
HD
HD中字
HD
HD
正片
正片
HD
HD中字
HD
草药味儿の岁月
2024-07-30 16:29:04

01

《拿破仑》讲述的不是“英雄无敌”,而是“伟人痿了”。

斯科特显然对那些永载史册的丰功伟绩不感兴趣,他之所以拍拿破仑,不过是想借他的英雄光环,讲一个反英雄的故事。

在斯科特的镜头下,拿破仑像一个粗鲁的流氓、一个傲慢的小丑和一个笨拙的情人。但实际更准确的描述,他只是一个精虫上脑的蠢直男。

他留下的遗言,短小精悍——“法国,军队,约瑟芬”。只几个字,就概括了他一生的执念。

实际上,法国,就是约瑟芬。而军队,则是他的阳具。

不少观众眼中《拿破仑》的恋爱脑剧情与《我本是高山》相似,戏称这是“法国版高山”。

02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斯科特会把拿破仑的戎马生涯和他与约瑟芬的情事并置。

这一结构本身就在宣告,征服法国、征服世界和征服一个女人,对拿破仑来说,并无二致。它们没有本质区别,不过是同一种地盘意识下的征服欲在蠢蠢欲动。

由此再看全片的剪辑逻辑,你会发现,导演是在故意把几件事混剪在一起,并让它们形成表意上的同构。

比如,当拿破仑远征埃及时,画外音响起他写给约瑟芬的情书,但通篇却不见一个“情”字,而是写满了“征服”。他不断向约瑟芬炫耀自己军队的强大,就像一只骄傲的雄狮,恣意展示着利爪和毛发,仿佛如此,就能征服异性。

再比如,当得知妻子偷情,拿破仑抛下远征军,匆匆赶回巴黎。而与这场“家变”衔接的,则是一场“(雾月)政变”。拿破仑借此同时向法国和约瑟芬宣告,自己才是唯一的主宰。

再来,当俄国退出大陆封锁联盟,和英国眉来眼去,拿破仑盛怒之下,大举进军,这俨然是一次对于“不忠行为”的军事惩罚。

实际上许多学者不能理解,为什么拿破仑会做征战俄罗斯这个明显错误的决定。

以及,当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得知约瑟芬与亚历山大一世幽会,他重整旗鼓,逃离小岛,而此番回来,他不仅要赢回约瑟芬,更要赢回此时已由路易十八掌权的法国。

在拿破仑眼中,他与外界的关系十分单线条,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断的征服与臣服。他的所有骄傲和不安都来自于此,他的成功和溃败,也都源于征服欲的爆发或失控。

而整部影片,实际就是在解构这种男性征服欲。

从这个角度讲,《拿破仑》可以被视作《最后的决斗》的续篇。只不过,《决斗》是用一段中世纪的罗生门故事,来拆穿所谓男性尊严的幼稚和可笑;而《拿破仑》则是通过对一个公认的伟人的祛魅,告诉我们,所谓“伟”,不过只是一次漫长的勃起,它终究会有“痿”的那天。

电影里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与法老尸体有一场对峙,强化了他对权力的欲望。

03

按这个逻辑,重新梳理剧情,就会发现斯科特的把戏。

片中的“大炮”已是个过于直白的隐喻,几乎无处不在。而拿破仑崭露头角,也正是从“重铸火炮”开始的,他率军夺回了堡垒上的“开火权”,赢得了土伦战役。这无疑令身处内忧外患的法国,重振了雄风。

此后,他又将炮口朝向国内,镇压保王党的起义,保存了大革命的果实。

拿破仑的火炮和军队,帮助法国重新获得了秩序和尊严。也正因如此,他赢得了人民的拥护,最终坐上了国王的宝座。

04

然而,欲望是个吊诡的东西。它一方面渴望得到满足,同时又想作为欲望而永恒存在,所以它永不消失,也永不知足。

拿破仑最终正是被膨胀的欲望撑爆了。这其中最致命的事件,有两个。

一个是约瑟芬的不孕,使得拿破仑的征服欲无处施展。这是个永远没法被他“占领”的女人,他能做的,也只是撕毁婚约,再赏一记无能的耳光。

二是俄国人自毁莫斯科。拿破仑一气之下,不顾严寒,率领大军长驱直入,最终导致战线过长,军队大损,彻底伤了元气。

很显然,这里又形成另一组同构关系。“失能的子宫”和“烧毁的莫斯科”成为了拿破仑永远都没法征服的目标。这对他来说,无异于一次精神阉割。

也正因如此,在逐步失控的欲望的驱使下,滑铁卢一败已在所难免。

几乎全世界所有版本的《拿破仑》海报中,都写着“从一无所有,到征服一切”。

05

其实不难发现,滑铁卢一战,在纯视觉隐喻层面,被斯科特直接拍成了一次“受精失败”的过程。

只见,在炮火的掩护下,拿破仑的骑兵不断发起冲锋,却又一次次被英军的方阵阻挡,一次次达阵失败。

至此,伟人彻底“痿”了。军队仍在誓死拼杀,他却转过身,仿佛是从容地退去,但斯科特的镜头又分明带有一丝嘲讽,见证着一代伟人的“怂”和“跑”。

那一刻,拿破仑的二角帽上被子弹射出了一个洞。

如果把“洞”视为一种阉割象征,那么这个意象也前后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土伦战役中,二十出头的拿破仑刚要冲锋,所骑战马就被炮弹射中胸膛而洞开,但那时的他,仍能凭着初生牛犊的猛劲儿,继续杀敌;但到了滑铁卢一战,屡次冲锋未果的拿破仑,已经彻底颓了,他没法雄风再起,只得戴着漏洞的帽子,黯然离场。

比这还要令人唏嘘的一幕,是全片的结尾。

在被流放的岛上,就在拿破仑倒下前,他做的最后一个动作,是绵软无力地朝人“丢葡萄”。

从“射大炮”到“丢葡萄”,连缀起的,正是一个极具征服欲的男人,最终被命运征服的轨迹。

06

最后,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

在真实历史中,玛丽皇后被推上断头台时,拿破仑并不在现场。但斯科特却故意“篡改”历史,让拿破仑目睹一切,为了什么?

结合前文分析,就会明白,那实际是意味深长的一幕。它不仅激发了“断头台”这一意象所挟裹的阉割焦虑;更让拿破仑见证了一位桀骜不驯的女性——日后他的皇后,也是如此;以及,在这位最终葬身于大革命之火的女性身上,我们似乎也可以预见到,拿破仑未来的宿命。只不过,那时的他,把宿命错认成了机会。

这是“历史”对拿破仑开的一记玩笑。

而《拿破仑》这部电影本身,也像是斯科特开的一个庄重的玩笑。它当然算不上杰作,但却是一次充满了作者性和颠覆性的阐释。它把伟人拉下神坛,还原为人,并给我们看,当一个男人的欲望失控后,会怎样把自己拖向深渊,把世界拖入地狱。从这个角度讲,片尾的那一连串阵亡数字,其最悲壮之处在于,他们或许不过只是这个男人欲望的排泄物罢了。

自然,大革命的结果,竟然是把这样一个男人重新拥上了帝位。

这又何尝不是上帝跟人类开的一个玩笑呢?

雨后的小径
2024-07-26 10:50:37

我发现这部电影的争议主要来自于文戏,武戏部分基本没什么争议,毕竟拍得的确精彩。 如果这部电影名叫《拿破仑与约瑟芬》,文戏争议或许会小很多。 雷导未必是拿破仑的粉丝,但一定是约瑟芬的拥趸。 正因此,电影里的拿破仑或许更接近约瑟芬眼中的他,雷导拍出了一位非常优秀的约瑟芬。 我有演员滤镜,凡妮莎·柯比从冷艳“白寡妇”,到《拿破仑》中美艳优雅的法兰西皇后约瑟芬,她所饰演的约瑟芬要比我想象中的更加美丽、魅惑。 我一学服装设计的朋友说,影片服化道很给约瑟芬这个角色加分,以及其他女性角色。 只记得朋友说,你能发现片中女子的服装裙式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很多片子拍这段时期的故事,女性服装还是那种能把人勒死的洛可可风格。 查了一下资料,服装设计师曾前往法国电影资料馆、夏乐宫人类博物馆、马勒梅松宫、枫丹白露宫等地考证,确实用了一番心思。 不过我比较满意的是,电影关于约瑟芬的故事基本还原史料。 影片里,约瑟芬首次登场是从监狱出来,对应历史上,约瑟芬传奇故事的开始。 遇到拿破仑之前,约瑟芬几乎是地狱开局,替死去的妹妹,嫁给不爱自己的丈夫,还因丈夫获叛国罪被判死刑,而受牵连被捕入狱,赶上热月政变,约瑟芬才幸免于难。 约瑟芬有位狱中结缘的好姐妹,是法国贵族圈的名媛,二人得以释放后,约瑟芬借着好姐妹的影响力,打入法国高级名利场。 可约瑟芬的日子并没有太多起色,她这个贵族有名无实,直到遇到拿破仑,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电影正好切到约瑟芬打入名利社交圈的时候,因为此时的拿破仑镇压了保皇党叛乱,刚好初涉贵族圈。 历史上的说法是,拿破仑对约瑟芬一见钟情,第一次在宴会上看到她,就被约瑟芬深深吸引。约瑟芬有所察觉,才出手建立联系。 电影稍作了改动,约瑟芬注意到了拿破仑的目光,并主动接近,大打直球。 你会发现,导演做这样的剧情改动是在为约瑟芬服务,这个改动凸显了约瑟芬有“美人巨眼识穷途”的本事。 诚然她需要长期稳定的物质依靠,但选择了刚立战功的拿破仑,是因为她相信拿破仑将会是一个大人物。 如果纯按历史来拍,约瑟芬更像是被选择的那一个,但实际上,约瑟芬占两人关系的主导。约瑟芬接近拿破仑的过程,符合历史说法,细节很有意思。 约瑟芬派儿子请求拿破仑归还亡夫佩剑,可实际上,那么多被没收的佩剑,没有署名,根本不知道谁是谁的。 显然,拿破仑get到了约瑟芬的信号——贵妇索剑,意在司令,拿破仑随便拿了一把剑,就去找约瑟芬约会了。 这种默契的小心思很微妙暧昧,很有意思。 影片相对隐晦地提及约瑟芬不太光彩的过去—— 约瑟芬这个带着两个小孩的寡妇空有贵族身份,生活相当不易。 好在约瑟芬容貌甚美,兼之性格活泼出众,她很快结交权贵,成为了一些军官、政客的情妇,以此维持贵族的体面生活。 拿破仑全然不介意,他爱上了这个女人,甘愿成为约瑟芬的裙下之臣。 事实上,约瑟芬给了拿破仑颇多助力,二人婚姻让拿破仑拥有了贵族身份。 甚至约瑟芬前情夫们,有的也成为了拿破仑的政治盟友,比如当时的督政官保罗·巴拉斯。 这才有了电影中这对夫妻的那段对话,约瑟芬让拿破仑说,“You are nothing without me.”不论夫妻二人分分合合多少次,约瑟芬都是拿破仑忠实且坚定的政治盟友,影片在这点上展现得相当到位。 所以在拿破仑加冕大典上,拿破仑拒绝教皇,自己加冕之后,转手为皇后亲手加冕的场面,反而有了些并肩登巅的意味。 这是全片最为华彩的一幕,不只是还原那副画作,而是你没想到原来这个场面从一个女性视角呈现,是这样的感觉。 可能真的片名取错了,电影塑造了这么有意思的女主,竟然没人夸。 武戏方面,导演这场面调度相当有功底,几乎全景实拍,11个摄像机同时运行,360度拍摄数百英亩的战斗场景。 你上一次看到这种级别的欧美战争大场面,可能还是《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 查了一下资料,导演特地为步兵和炮兵的群演们,组建了军事训练营,训练他们如何装填火枪,以追求最真实的还原。 其实我最喜欢三皇会战那场冰湖之战。 只记得一颗颗铁球从炮口喷出,在冰面上,开出白色、红色的水花,士兵、战马在冰面多多红白相间的水花中奔跑…… 一时间,拿破仑战术的高潮、战争的残酷、牺牲士兵的悲惨交织涌来,那种感觉很像你在真实观摩一场战斗,导演只是在无情地讲述一件事情,他没有赞赏拿破仑,没有同情士兵,没有刻意展现血腥画面,仿佛只是在记录。 其实战争场面未必真的还原历史,历史上炮击冰湖这段,,法军并没有像电影展现得那样,对敌军造成那么高的伤亡。 不过为了视觉效果,电影放大了这段交锋的效果,演绎成大炮一响,淹死好几千敌军的感觉,也无伤大雅。 或许越远离历史,越能感受到雷导的镜头魅力。 “一将功成万骨枯”,雷导这种镜头语言下的战争是很少见的,他不是把镜头聚焦在英雄身上,展现战场上,英雄的勃发英姿与军功至伟,而是把镜头在累累白骨之上,仰拍战场上的英雄。 不论怎么说,这种别开生面的战争场面是值得在电影院体验的。 你抬头看,是阳光映射下一抹英雄的剪影,你低头看,是身下尚温的尸体,是眼前炙热的炮火,是口鼻呛人的硝烟,是头顶彻骨的严寒。

海浪的声音
2024-07-24 16:07:52

找韩国的顶级导演和演员,全片都说韩语,不管是明朝人还是日本人,一律说韩语。剧情方面,展现丰臣秀吉的一生,但是重点刻画丰臣秀吉和他老婆那点房中事,丰臣秀吉的每一次重大战略决策都是因为想到了他老婆,然后来了个猴子一机灵。中间掺杂几场气势恢宏的战争戏,但是要详略得当,对于丰臣秀吉打胜仗的要一笔带过,重头戏留给失败的侵朝战争。

《拿破仑》全片最重要的一场戏就是拿破仑与约瑟芬初识那一段。之所以重要,倒不仅仅是因为两人的感情戏在片中占比过大,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一段还有个戏中戏,就是宴会上众人一起看得嘎嘎发笑的那段舞台剧,其内容是对玛丽王后遭斩首一事的戏谑。影片的开头就是这一段剧情的写实化表现,但是这里的舞台闹剧,才是真正体现影片内核的地方。导演是要明确地告诉观众:我就是来整活儿的,要来拿这些历史人物开涮的,观众图一乐就行,别太当真。

其实我看到这段戏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里面的类似情节,就是二丫在布拉佛斯当无面者练习生的时候混进去的那个小剧团。看来欧洲这种恶搞政治人物的戏剧真的是源远流长,发展到现在,恶俗的部分逐渐被剔除了,变成了更加文明的政治讽刺喜剧,依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甚至有人能凭借在讽刺喜剧当中成功扮演政客而最终真的跻身政界。不过舞台上抽象的演出手法也被延续了下来,比如在黑色幕布前一个演员头罩黑布扮演无头尸、另一个演员浑身黑色举着道具人头,这种“超级变变变”式的演出手法一直到现在还被广泛使用,前一阵子漫展上两个人分别扮演被腰斩的五条悟的上下半身,就与片中这个二人合力演出的身首分离的玛丽王后一脉相承。

不知道法国观众对这部《拿破仑》的观感如何,我猜大概会像华人看《好莱坞往事》里面李小龙挨揍那样感到不适。但是李小龙毕竟只是《好莱坞往事》当中一个戏份不重的配角,而本片的片名就叫《拿破仑》,自然首先吸引到的就是对史实人物拿破仑感兴趣甚至抱有景仰之情的观众,这部分观众看到拿破仑被这样糟践,大概会相当沮丧甚至愤怒。拿破仑当然不是什么完全不能黑的圣人,但是身为一部电影的主角,人格与能力至少得有一项让观众信服的吧。《社交网络》也把主角扎克伯格塑造成了一个混蛋,但是至少还保留了他天才的一面。而本片不仅刻意压缩了对拿破仑军事才能的充分展示,还把他刻画成了一个性缘脑。

观看本片的时候,我时常会想起暑期档的两部爆款《芭比海默》。虽然18世纪的火炮威力与原子弹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视觉呈现上,两种爆炸带给人的震撼体验却是相似的。拿破仑擅长打炮,这算是导演在片中给他保留的少数优点之一了。影片结局拿破仑的自我评价是因为他对几何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总是能凭直觉找到布置火炮的最佳位置,发挥出火炮的最大威力。至于本片与《芭比》的相似之处,则是拿破仑这一角色的“肯化”。跟肯一样,片中拿破仑也极度渴望他的女性伴侣的关注,成就的一切功业都为了放大自己在伴侣心中占据的比重,在他给约瑟芬写的信中,他能将每一件正在做的事情都与约瑟芬联系到一起——在奥斯特里茨战役重挫俄奥联军,心里想的是这是送给咱们夫妻俩加冕一周年的礼物。

拿破仑随时会失去约瑟芬,就像他随时会失去法兰西,这种不安全感迫使他继续不断出击,终于在远征俄国失利之后陷入彻底崩溃。他本人失去了对帝国的统治,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而打败他的亚历山大一世,则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与他的爱人约瑟芬共舞的机会。相比年轻帅气的亚历山大一世,容貌普通的拿破仑就像是一只十足的沸羊羊。后来他搞百日复辟,直接动机也变成了受不了约瑟芬与亚历山大绯闻的刺激。看到这里,我好像突然有点明白了导演的用意,也许他想展现的就是拿破仑作为一个有行动力的沸羊羊,能惹出多大的乱子来。而尽可能回避拿破仑前半生的成功战例,重点刻画他的失败,则是为了避免观众以为他是在宣扬这种把征服女人作为事业驱动力的想法,遏制性缘脑症状在广大男性群体之中进一步扩散。

不过关于导演这种详略安排,我还有一种更阴谋论的猜测。本片的出品方之一是流媒体平台Apple TV。院线版的片长是两个半小时,这种体量对于一般电影来说可能已经足够大了,但是对于一部讲述拿破仑这样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片,只能做成现在这样跳过大量精彩故事的流水账。据说本片还有一个四个多小时的导演剪辑版,因此我猜测本片呈现出目前这种完成度,也许就是想让观众产生这种感觉:院线版只是个大型预告片,硬货都在导剪版里面,敬请期待导剪版上线Apple TV。这方面的成功案例请见《扎克施耐德版正义联盟》。如果我这个阴谋论真的猜对了,那我觉得本片收获差评真的一点也不冤,甚至评分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毕竟观众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会因为是名导加影帝的阵容,就去惯着你这么一部给流媒体平台引流的广告。

如果要从这部电影里找出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那大概就是沙皇真的很帅,属于多看两眼心情会变好、对于影片潦草跳跃的叙事也能勉强不计较了的程度。片中拿破仑和沙皇战后在营帐中商量结盟的事情,拿破仑提议迎娶沙皇的妹妹,跟他成为一家人,沙皇脸色瞬间变了。这里除了表现欧洲封建贵族对于拿破仑这种新崛起的暴发户的鄙视和抗拒,还是一个小彩蛋。因为拿破仑想娶的这位长公主,跟她的皇兄有着超越兄妹的感情。只能说这位沙皇不愧是叶卡捷琳娜大帝最爱的金孙,大概体内的日耳曼血液在时时向他轻声呼唤:有空记得来体验一把天下第一的德意志骨科。

王者丶剑啸
2024-07-22 02:13:07

首先我明白电影可以艺术改编,但是即使我们忘记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故事,这部片依旧一无是处。平淡的叙事,糟糕的剪辑,灾难的表演,俗套的配乐,杂乱的场景。一无是处!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是斯科特的天国王朝,那部片虽然也完全和历史不沾边,但至少从电影角度拍的很好。我带着极高的期待来看这部片,从30分钟开始就抑制着离席的冲动。太难看了,说真的,你要是再了解点历史你真的会看生气。我不认为之后的导演剪辑版能让这部片变好。

在开始细数前,再发表一段感想。斯科特可以觉得拿破仑是希特勒一般的暴君和杀人犯,但是带着恶意拍电影拍出来的一定是臭大粪。你看人帝国的毁灭里,并没有把希特勒拍成一个正面人物,但依旧可以好好讲一段历史。斯科特这么做,作为导演,失格!再加上他对历史学者批评的嘲讽“get a life”,无知傲慢跃然纸上,我对他失去了所有的尊敬。

我看很多人评价说剧情差,但是战斗场景拍的很不错。我一定要指正一下!这部电影战斗场景拍的极其敷衍,所有时代特征都没有体现,相关战役在历史上的细节也完全没有。这部片所有的战斗情节都像是一群野人穿着华丽的军服打群架。真的非常差劲,不要再说这电影优点是战斗场面拍的很好了。

这部片没有任何优点。

一个一个说

1. 埃及:拿破仑从来没有炮轰过金字塔。比较流行的讲法是斯芬克斯的鼻子是他指挥大炮轰掉的。这个说法也是错的。下面这张图是1755年丹麦人Frederic Louis Norden画的斯芬克斯。可以看到鼻子已经丢失了,而拿破仑1798年才远征埃及。斯科特在采访中说这个炮轰金字塔的场景只是为了让观众知道拿破仑在埃及。这种看不起观众的傲慢着实让人难以忍受。

斯芬克斯画像,1755年

埃及战役最著名的马穆鲁克骑兵冲击法国步兵方阵也完全没有体现。这种超级适合史诗片大场面的战斗不拍。却一定要拍拿破仑炮轰金字塔这种莫名其妙的情节,我估计斯科特根本不了解任何关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历史,只知道“拿破仑去过埃及,对某个古代遗迹开了炮”。拿破仑返回法国也和约瑟芬无关,他返回法国是因为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法国节节败退,他返回法国可能是为了指挥军队,可能是为了夺取权力,但绝对不是因为女人。

2. 三皇会战:影片中奥斯特利茨战役算是预告里的一个卖点,但是实际拍的非常门外汉,看起来就是一群人乱冲一气,然后拿破仑用炮打冰面,然后大胜,极其幼稚,像是个小孩子看地摊书里看来的情节。实际上奥斯特利茨战役的战斗细节完全可以拿来认认真真拍一段,这场仗的战术打得太漂亮了,但是考虑到斯科特拍这部片本质上是为了自娱自乐泄愤,拍成这样就不足为奇了。下面简单说一下现实中三皇会战怎么回事儿。

这是战役开始的时候的地图。蓝色的是法军,红色的是俄奥联军。可以看到联军占据了中央的高地,联军在左翼的人数也远远多过法军右翼。战斗开始后,联军用优势兵力围攻法军右翼,用少数部队守住易守难攻的中央高地,这样可以切到法军右侧来获得胜利。联军预想的样子是这样的

截图来自Epic History TV

而法军右翼抵抗极为顽强,达武元帅的第三军团也赶到支援,然后法军中央以优势兵力迅速击溃了联军自以为安全的中央高地。法军左翼骑兵和禁卫军挡住了联军右翼沙俄禁卫军的冲锋。局势成了这样:

可以看到左下角双方焦灼在一起,中间高地已经被法军占据

法军击溃中央联军后掉头攻击联军的左翼,而联军左翼此时还和法军右翼混战在一起,被抄了后路,而唯一的撤退路径是南方结冰的湖,像这样:

法军击溃中央,包抄联军左翼后路
fajun
联军左翼崩溃,只能从南方冰湖上撤退

影片中呈现的是什么呢?联军乌泱泱的冲到一个(和那个时代的驻扎营地完全不像)的大营地里,法军乌泱泱的也冲进营地里,法国骑兵最后乌泱泱得冲进营地里,联军吓破胆,不知道为啥跑到冰湖上,然后掉到冰窟窿里 。

结冰的湖从来不是战役的重点,在湖上掉进冰窟窿的联军士兵大约200人,只占联军15,000伤亡的少数。本可以好好照着细节拍一场精彩的战争场景,斯科特做了什么呢?乌泱泱的一群人冲来冲去,步兵甚至连个方阵都不摆,然后把冰湖当成重头戏来拍,像极了历史盲非要拍大场面,非常小儿科,可笑。

3. 博罗金诺战役:全片描写这场战役的场景就30秒,是拿破仑骑马率军冲锋的镜头。看斯科特拍的这片,他大概不知道英法百年战争早就结束了,也没啥国王骑着战马带着骑士老爷冲锋的场景了。拿破仑时期,一军统帅已经有自己的指挥部和参谋部了。这场战役拿破仑应该是怎么样的用一张图就可以明白了,可惜斯科特连这种功课都不愿意做。

拿破仑在博罗金诺高地(1897)

4. 滑铁卢战役:这场战役是全片里步兵唯一一次有队形出现的,即片中英军对抗内伊元帅(全片也完全没出现过任何法军元帅,拿破仑身边的将领都是一个人演的)骑兵冲锋排出的方形阵,很可惜,这也是对1970年版滑铁卢电影的拙劣模仿:

顺带一提,1970版滑铁卢是一部极其优秀的历史电影,其细节考究,人物演绎,总体战场场景都远胜于斯科特这部“拿破仑”,喜欢那段历史的朋友可以直接去看那一部,没必要在斯科特拍的这坨粪上浪费时间。

除去这个镜头,滑铁卢战役的刻画没有一点是对的。拿破仑从来没有率领骑兵发起最后冲锋过,最后的自杀式冲锋是老近卫军发起的,这也是历史上非常悲壮的一幕。战场上没有狙击手打拿破仑的帽子,这时候的滑膛枪根本不具备精确射击的能力,更别说在枪上按一个可笑的瞄准镜了。世界上第一把“狙击步枪”要1854年才出现。影片中多次出现战壕,又是斯科特想当然的产物,拿破仑时期步兵会依托地形或者建筑防守,但是战壕这玩意儿第一次出现是19世纪末期,斯科特给它提前了80年。

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队抵达的方向也是错的,历史上布吕歇尔的抵达方向是法军右侧,而电影里则是法军左侧。这么容易的细节都做不好。普军抵达时也乌泱泱的毫无阵型,跟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日耳曼人似的。

再说一下电影中应该大量出现的步兵方阵。拿破仑时期步兵以横排防守或者互相射击,这样增加射击扇面。以纵列进攻,增加方阵纵深,同时防御骑兵袭扰侧翼。至于影片中唯一出现的步兵阵型 空心方阵,其实很少出现,因为这个阵型需要很熟练的步兵协调。

步兵(甚至骑兵)的队形,注意步兵是以方阵为单位行动的

步兵方阵这个时代的标杆在电影中一!次!都没出现过!别说散兵线袭扰这种更加细节的步兵战术了,这种时代的大场面连个基本的横排方阵都没有,所有战斗场景跟角斗士里那样两拨人打群架似的,完全是瞎拍,毫无拿破仑时期战争应该有的样子。

如你所见,连电影的卖点战争大场面都做得如此粗糙,可见斯科特根本没把这段历史当回事儿,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拍脑子想当然的产物。拍出这么一坨翔,可真把我恶心坏了。

总之,别再说“至少这部片大场面拍的不错”,拍的很烂,下次别这么拍了。